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粮食价格总体低迷;国内疫情率先得到控制,粮食消费需求先抑后扬,玉米价格上涨较多;省内粮食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平稳,玉米价格随国内市场价格上涨,进口粮食大幅增加。主要国际组织对未来粮食供应持相对乐观态度,但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后续影响仍有待观察;国内和省内将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粮食消费特别是饲料用粮持续回暖,口粮品种价格有望保持基本稳定,玉米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一、上半年粮油市场回顾
(一)国际市场方面,大米供应偏紧、价格上涨,其他粮食品种需求萎缩、价格下跌。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部分粮食品种减产预期的影响,越南、哈萨克斯坦等国先后出台了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措施,一度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但新冠肺炎疫情对粮食消费的抑制作用明显,除大米外其他主要粮油品种国际市场价格短暂走高后随即下行。比年初相比,6月末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麦、玉米、大豆价格分别比年初下降9.9%、11.4%、7.4%;泰国大米现货离岸价大幅上涨16.4%,但已比4月中下旬的高位下降9%。
原因分析:一是全球粮食库存较为充足。据美国农业部公布数据,2019/20年度全球谷物、大豆期末库存分别为8.21亿吨、1亿吨,库存消费比分别为31%及28.6%,均远高于18%的安全水平。二是美国、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主要粮食出口国并没有限制出口,越南、哈萨克斯坦等国在确认国内粮食安全后已取消出口限制措施。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导致玉米等生物燃料原料需求萎缩。四是新冠肺炎疫情抑制饲料用粮及食用油消费需求。五是大米价格因泰国减产、部分国家囤积以及印度、越南等国出口受阻导致供应偏紧、价格上涨,后期随越南限制大米出口措施的取消而有所回落。
(二)国内市场方面,国家采取系列措施稳生产稳市场,粮食消费先抑后扬,玉米价格上涨较多,小麦、稻谷价格相对稳定,粮食进口同比大增。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伊始,国内产区粮食外运曾短暂受阻,国家迅速采取系列措施畅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运输,国内粮食市场供应保持基本稳定。同时,国家加大力度支持粮食生产。为保障种粮农民利益,将东北地区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执行截止日期延长1个月;将2020年生产的籼稻最低收购价提高0.01元/斤。
3月下旬以来,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企业补库需求推高产区粮食价格。对此,国家于4月中旬加大了政策性稻谷、小麦投放力度;自5月下旬起,每周投放400万吨临储玉米。
国家的调控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市场粮食供应及价格基本稳定。与年初相比,小麦因丰收价格而有所下跌;稻谷库存充裕,但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等因素价格有所上涨;玉米价格因国内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加上自2017年以来连续产不足需而大幅上涨。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数据,6月30日国内主产区小麦、中晚籼稻以及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分别比年初下降2.5%、上涨5.8%及上涨20.7%;上半年全国粮食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1%。
我国复工复产走在全球前列,除大米外的主要粮食价格走势强于国际市场,企业进口粮食的积极性较高。上半年进口粮食6090万吨,同比增长20.6%。其中:大豆4504万吨,同比增长17.9%;小麦335万吨,同比增长90.3%;玉米366万吨,同比增长17.6%;高粱178万吨,同比增长154.8倍;稻米124万吨,同比减少2.4%。
(三)省内市场方面,零售市场价格平稳,玉米价格随国内市场价格上涨,进口粮食增加推动商品库存回升。
1.零售市场粮食供应货足价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迅速启动粮食应急保障机制,实施强化市场监测分析、细化供应预案方案、推动企业复工开业、加强粮油市场巡查、加强舆论引导、强化协同联动等6项举措,迅速稳定了粮油市场预期。上半年我省粮食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仅上涨1.9%,涨幅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2.6个百分点,各月同比涨幅始终保持在1.8%-2.1%。
2.预计我省早稻产量质量双高。一方面早稻播种面积止跌回升。据统计部门初步数据,我省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早稻扩种任务,早稻播种面积达1303.7万亩,比去年增加51.7万亩,为近7年最高水平。另一方面,早稻生长收获期间省内气象条件较好,单产及质量提高。经农业部门实割测产,预计全省早稻均亩产401.5公斤,同比增加11.5公斤,增幅2.95%;总产量523.44万吨,增幅7.2%。
3.饲料用粮需求逐步恢复。据我局统计数据,纳统企业上半年饲料用粮比上年同期减少,但6月份已实现同比正增长。6月末,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的珠三角地区玉米到港价及我局监测的玉米入厂价分别比年初上涨14.9%及9.4%,但涨幅分别比东北产区低5.8、11.3个百分点。因进口大豆于2季度集中到港,省内豆粕价格冲高回落,6月末价格比年初下降1.1%,比3月末高位下降13.1%。
4.粮油进口量一增一减。据海关统计,上半年经我省口岸进口粮食1257.3万吨,同比增长45.1%;进口植物油69.3万吨,同比减少28.5%。粮食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除大米外的国际粮价低迷,性价比提高。二是消费需求特别是饲料用粮需求回暖推动粗粮进口增长。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境外蔓延,企业增加库存的意愿较强。四是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自美国进口粮食220万吨,同比增长215.4%。食用植物油进口需求则因大豆进口恢复、豆油产出增加而大幅减少。主要粮油品种进口情况:大豆580.4万吨,增22.9%;稻米78.4万吨,减11.2%;小麦176.2万吨,增70%;玉米168.6万吨,增13.6%;大麦51.1万吨,增103%;高粱137.7万吨,去年同期几无进口;棕榈油59.1万吨,减32.7%。
5.粮食外购量库存量回升。在进口粮食大幅增长的带动下,2季度我省外购粮食同比大增,扭转了1季度同比下跌的颓势。我局监测的主要港口上半年来粮(含外省来粮及进口)1778万吨,同比增长13.25%。粮食外购量增速显著快于消费需求恢复速度。6月末,入统企业商品粮库存比年初增加10.9%;省、市、县储备粮均未动用,库存保持稳定。
二、后市分析研判
(一)全球粮食增产预期较强,但新冠肺炎疫情及偏低的价格可能对未来供应带来一定影响。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境外蔓延,但主要国际组织对未来粮食供应普遍持相对乐观态度。美国农业部7月供需报告预测,2020/21年度全球谷物产量27.3亿吨、贸易量4.51亿吨,分别比上年度增长2.4%及3.5%;期末库存消费比达33.3%,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小麦、大米、粗粮分别增产0.6%、1.5%、3.7%。大豆产量3.63亿吨、贸易量1.62亿吨,分别比上年度增长7.5%及1.4%;期末库存消费比26.2%,高于18%的安全水平。
然而,主要大豆出口国美国、巴西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印度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可能影响国际大豆、大米贸易;小麦、粗粮价格低迷,可能影响种植意愿,美国农业部已连续两个月下调2020/21年度全球谷物产量预测数据;国际石油价格已回升至40美元/吨上方,国际粮价下行空间有限。
(二)国内小麦、稻谷库存充裕,可确保口粮消费市场稳定,玉米产消缺口扩大、价格有上涨压力。
从生产看:我国2020年夏粮总产量14281万吨,比2019年增加0.9%,创历史新高;其中夏收小麦产量13168万吨,增产0.6%,质量为近10年最好。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提出“秋粮要争取有好的收成”,预计国家将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然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多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对早稻产量质量及晚稻种植均将产生一定影响。
从需求看:二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比一季度末增长5.8%,已连续三个季度环比增长,预计玉米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复苏,饲料企业使用小麦替代玉米的现象也将增加。稻谷主要用于口粮消费,需求将保持基本稳定。
从库存看:政策性小麦、稻谷库存处于高位,可有效平抑市场波动,确保成品粮价格稳定,但符合质量要求的新产稻谷价格有上涨压力。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预计2019/20年度国内玉米产消缺口1753万吨,政策性库存持续消耗,价格上涨的压力较大。
(三)省内粮食供应有保障,消费需求持续复苏,玉米价格波动将大于其他品种。
1.粮食供应有保障。一是国内粮食生产大局稳定向好,粮食储备充裕,国家将保粮食能源安全列为“六保”工作任务之一,有利于我省立足国内市场保障粮食供应。二是我省早稻产量质量双高,粮食生产开局良好,预计晚稻产量将保持稳定。三是虽然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等不确定因素,但预计下半年粮食对外贸易将保持基本畅通。我国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预计美国产大豆、玉米等的进口量将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四是上半年外购粮食数量高于实际消费需求较多,企业商品库存增加。
2.消费需求持续复苏。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对省内生产生活的影响趋于减弱,受疫情抑制的粮食消费需求将持续恢复。二是“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推动饲料用粮需求复苏。据统计部门数据,2季度我省生猪存栏1432.37万头,同比增长0.2%;其中能繁殖母猪151.1万头,同比增长15.8%,预示下半年生猪存栏量将快速上升。
3.玉米价格波动将大于其他品种。一是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供应充足、库存处于高位、需求变动小,预计价格将稳定略涨。二是上半年大豆进口大增,省内大豆、豆粕库存回升,且国际大豆价格处于相对低位,价格大幅上涨的概率较低。三是受国内产区价格上涨影响,省内玉米价格上涨压力较大。但经我省口岸进口的玉米及其替代品较多,同时国家进一步完善政策性玉米投放政策,有可能导致玉米价格高位回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