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粮食行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源:
时间:2014-05-07

二 〇 一一年二月
目 录
一、全省粮食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一)发展现状
 (二) 面临的挑战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 二 ) 提高 粮食市场监测预警 水平
 ( 三 ) 提高 粮油储备和应急保障 水平
 ( 四 ) 构建富有主销区特色的粮食流通产业化体系
 ( 五 ) 发展 粮食产销合作
 ( 六 ) 提高 粮食流通 监管水平
 (七)增强军粮供应保障能力
 (八)推进 粮食 行业 信息化
 ( 九 ) 加强粮食人才培养
四 、工作措施
 (一)全面落实粮食工作各级政府负责制
 (二)加大粮食安全保障投入力度
 (三) 加大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 工作力度
 ( 四 ) 进一步实施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五) 进一步做好粮食政策法规宣传和贯彻工作
 ( 六 )进一步发挥粮食行业协会作用
广东省粮食行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全局性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广东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粮食消费总人口超过1亿,粮食自给率不足40%。“十二五”时期,全省粮食产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粮食安全保障任务越来越艰巨。为加强对全省粮食流通的引导,增强政府粮食市场调控能力,推进全省粮食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为全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保障,制定本规划。
一、全省粮食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粮食局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粮食行业积极应对国内外粮食市场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保持了粮食市场稳定,尤其是经受了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考验。全省在不断深化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在全国率先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立法,率先实行粮食安全责任考核,率先建立省、市、县三级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协作机制,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上了新的水平,粮食产业蓬勃发展,粮食事业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发展现状
  1.粮食市场保持稳定 。 “十一五”以来,全省继续巩固和发展与湖南、江西、湖北、江苏、安徽、广西、河南、吉林、黑龙江等省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探索创新合作形式,拓宽粮源供给渠道。累计从 外省 采购和进口粮食1.3亿吨,年均2600万吨,有效解决了缺口粮源。同时,全省不断充实地方粮油储备,“十一五”期末与期初相比,粮食储备规模增加17%,食用植物油储备制度建立。《关于实施粮食经营者最低和最高库存量标准的规定》于2008年3月出台实施,促进全社会保有一定数量的粮食库存。《广东省粮油市场监测报告制度》于2008年9月出台实施,全省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网络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各类监测点超过800个,为政府调控粮食市场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依据。在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作用下,“十一五”期间全省粮食供需平衡,价格稳定,粮价指数年均涨幅5.22%,比全国平均涨幅低1.46个百分点,比全省食品价格指数涨幅低0.6个百分点,全省军需民食得到有效保障。
  2.粮食应急工作经受住考验。 针对地处东南沿海、毗邻港澳、粮食自给率低、粮食供应容易受自然灾害和国内外粮食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的情况,全省大力加强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确保各种情况下的粮食供应。2007年,省政府重新修订《广东省粮食应急预案》。全省 各级粮食应急预案总数 超过 1 00 个 ,粮食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 《广东省粮食应急保障网点认定管理试行办法》 于2009年3月 颁布实施,粮食应急网点认定和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规范。全省共 落实粮食应急加工、运输和供应联系点1300 多 个, 粮食 应急网络 有效形成 。 全省有16个 地级以上市落实了成品粮应急储备, 省本级以及13个地级以上市组织开展了粮食应急演练,粮食应急能力不断提高。全省粮食工作成功经受了2007年和2008年粮食价格异常波动、2008年初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多次强台风袭击等考验,特殊情况下的粮食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3.粮食法制建设 取得重大 突破。 适应粮食流通市场化形势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全省大力加强粮食法制建设。全国第一部规范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地方性法规 —— 《广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于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为全省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此外,根据 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的《广东省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办法》,省粮食等有关部门对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的粮食安全责任实行届中和届满前考核,促进落实粮食工作政府负责制。在粮食流通监管方面, 省粮食 、财政、卫生、工商、质监 等五部门于2008年11月联合 印发了《关于建立和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部门协作机制的意见》, 在全国率先建立 省、市、县三级粮食流通监督检查部门协作机制 ,进一步加强粮食流通监管。此外,省粮食局于2008年3月出台了 《广东省地方储备粮库存检查暂行办法》 ,进一步规范了地方储备粮库存检查工作。 近年来,全省组织了粮食清仓查库、粮食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百日督查等多项监督检查, 有效确保了政府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存储安全, 规范了粮食流通秩序。 同时,各地也大力加强粮食法制建设。全部地级以上市已制订市本级储备粮管理办法。
  4.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上新水平。 在国家扩大内需投资补助政策的带动下,各级政府和粮食企业加大投入,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良好的设施基础。“十一五”以来,全省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5.37亿元,建成各类项目383个,新增仓容173.2万吨,新建成食用植物油罐容33.3万吨,维修粮库仓容247.8万吨,新增粮食码头通过能力506万吨,建成铁路专用线4174米。省直属粮库和地方粮库建设齐头并进,由省财政投资6亿元建设的50万吨仓容省直属粮库已于2008年上半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深圳、佛山、河源、梅州、中山、江门、阳江、潮州等市也先后建成一批市县粮库,缓解了粮库仓容不足的矛盾,改善了粮食存储条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势头良好,完成了赤湾麻涌港通用码头工程、广州港黄埔新港粮食专用码头改扩建工程、茂名粮食专用码头和铁路专用线工程等项目,沿海港口散粮接卸能力明显增强。全省粮食批发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广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年交易量突破400万吨,比2007年翻了两番,居全国交易市场前列。全省共有粮食专业批发市场30多个,年粮油交易量近1000万吨。佛山、汕头市新建(设)立粮食批发市场(物流中心),进一步活跃区域粮食流通。
  5.粮食产业蓬勃发展 。 全省以构建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粮食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快粮油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布局,促进粮食产业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省粮油加工业年产值已达680亿元左右;纳入统计范围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粮食企业约490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64家,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3家;年处理稻谷能力约500万吨,处理小麦能力290万吨,处理油料能力约680万吨,食用油精炼能力370万吨。经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认定 的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有42家。涌现了一批日处理稻谷能力500吨、处理小麦能力3000吨、处理油料能力5000吨的大型粮油加工企业。 同时,全省 国有粮食企业 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7年起, 全省国有粮食企业一举扭转1996年以来连续11年亏损的局面,实现扭亏为盈,盈利额逐年上升,2007-2010年累计盈利超过2.7亿元。 全 省粮食行业从业人员 素质不断提高, 45岁以下占73%,大专以上文化占28% 。此外,粮油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广东省优质稻谷标准》等一批粮油质量标准得到制定或修订。
   全省粮食行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政府粮食调控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粮食市场监测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粮油储备管理机制有待改善,粮食应急加工能力有待提高,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二是粮食产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粮食产业发展政策有待完善。粮食企业以小、散为主,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多、创新能力不强的状况有待改善。对粮食产业发展的投入有待增多。国有粮食企业有待进一步发展。三是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建设有待推进,检查力度有待加强,粮食行业自律水平有待提高。四是粮食行业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粮食行业研究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有待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人才规模和结构与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二)面临的挑战
   广东粮食安全是在全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实现的。展望“十二五”,全省粮食行业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粮食安全保障任务越来越艰巨。
  1.粮食产需缺口不断扩大。 综合考虑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劳动力转移等因素,未来全省粮食消费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 根据计生部门的预测数据,“十二五”末,全省户籍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超过1.2亿。口粮、工业用粮、饲料用粮消费需求将不断增长,粮食供需平衡压力越来越大。预测“十二五”末,全省粮食消费总量将达4000万吨左右,加上从我省进口并转运外省的粮食约290万吨,全省粮食产需缺口接近3000万吨,比“十一五”末扩大约10%。
  2.粮食市场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 广东粮食自给率低,粮食供应容易受自然灾害和国内外粮食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有所提高,加大了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难度。 今后一段时期,从国内看,全国粮食生产已实现连续七年丰收,市场粮食供给和价格有望保持相对稳定,但粮食产需紧平衡的态势将长期存在,个别品种和地区的供求矛盾仍然存在,食用油产需缺口依然较大。从全球看,经历了世界粮食危机和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后,粮食供求矛盾将有所缓和;但受 气候变化、许多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水平相对较低、 国际游资炒作等因素影响, 全球粮食市场仍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保持全省粮食安全的弦必须始终绷紧。
  3.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对粮食流通监管提出更高要求。 据统计,目前全省粮食市场非国有粮食企业已占企业总数约90%。粮食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既为繁荣粮食市场、活跃粮食流通、解决产需缺口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粮食市场监管带来了新的课题。此外,全社会对粮食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涉及多环节、多部门的粮食流通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 十二五 ” 全省粮食行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核心,以推进粮食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牢牢把握粮食安全发展形势,以粮食市场调控能力建设、粮食产业发展、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流通监管和粮食行业人才培养为重点,不断提高政策措施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保持 粮食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努力构建确保销区粮食安全的示范区,为全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市场运作,政府保障
进一步深化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继续 发挥市场 配置 粮食资源 的 基础作用, 完善粮食市场调节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力量,保证全省粮食供应的基本要求 。同时, 进一步强化政府调控和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全省粮食安全 。
 2.发挥优势,先行先试
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在粮食多项工作于全国开创先河的基础上,一方面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果,不断完善适合广东实际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和机制;另一方面结合形势发展,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力争创造更多新的优势。
 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把满足省内粮食需 求 、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行业发展水平、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 相 结合,统筹政府、企业力量,兼顾国有和 非国有 企业, 促进多元化粮食市场主体协调发展,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壮大全省粮食流通产业。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确保全省粮食安全,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保持粮食供求平衡和价格稳定 。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逐年增加从外省采购和进口粮食数量,保证缺口粮源的稳定供给。保持充足的省、市、县三级地方粮油储备,其中:储备粮规模要满足6个月销量,储备油规模要满足1个月销量。同时,确保可供市场10天以上的成品粮油应急储备。适时吞吐地方储备粮油调剂市场供求,指导社会粮食企业保持合理库存,促进粮食供应主体发展,搞活粮食市场流通,实现供需平衡、价格稳定、应急有效三大目标,确保全省军需民食。
 2. 初步形成富有主销区特色的粮食流通产业化体系。 结合全省粮食产需缺口大、流通量大、粮食安全任务重的特点,加快构建和完善富有主销区特色的粮食流通产业化体系,为保障粮食安全强化重要基础。争取到2015年,每个地级以上市均拥有1-2家大型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粤东、粤西、粤北、珠三角等区域各初步形成1-2个重点粮食产业园区,绿色低碳技术在粮食行业得到进一步应用。粮食流入通道不断完善,广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交易功能进一步提升,交易量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汕头、韶关、湛江等区域性重点粮食市场作用进一步凸显,形成便捷、高效、节约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
 3. 粮食流通监管进一步加强。 粮食流通各环节监管实现无缝化衔接, 经营 活跃 、管理规范、流通有序、 质量 安全的粮食流通秩序 得到维护。到2015年,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在市级粮食部门内设比例达到85%以上,在县级粮食部门内设比例达到75%以上。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4.“一核三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格局进一步凸显。 全省粮油储备仓容进一步扩大,具备与储备粮规模相适应的储备能力。新(扩)建省直属粮库仓容51万吨,新建和报废重建地方粮库仓容166万吨。到2015年,省级储备粮规模50%以上存储在省直属粮库。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为骨干的“一核三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发展格局进一步凸显,安全可靠、运行高效、调控有力的现代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健全。
 5.粮食行业初步实现信息化。 逐步实现国家、省、市、县粮食管理部门间的纵向互联互通,粮食市场监测网络、储备粮管理系统、粮食执法监督系统、粮食物流管理系统有效运作,建成粮食系统信息库、数据库、项目库等,实现全省范围粮食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粮食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
 6.粮食人才培养工作初显成效。 粮食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结构趋于合理。到2015年,力争实现全省国有粮食系统干部职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30%以上(2009年底为24.3%),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占干部职工总数20%以上(2009年底为15.3%)。
三、主要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二五”期间,主要完成以下九项任务:
 (一)完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切实贯彻《广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完善和落实“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依法确保全省粮食安全。总结全省粮食安全责任考核经验,完善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制度,进一步发挥好考核的推动作用,促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重视和做好粮食工作。健全储备粮油管理细则,完善粮食流通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更加良好的制度基础。 推进做好粮食依法行政工作,健全依法行政规则,不断提高粮食依法行政水平。
 ( 二 ) 提高 粮食市场监测预警 水平
  全面推进实施全省粮油市场监测报告制度,加强市场形势分析和预测,逐步建立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的粮食市场监测预警机制 , 重点加强对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重点港口、大型批发市场和零售企业的 信息采集和分析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粮油市场监测预警工作水平 , 不断提高监测工作 的 实时性、准确性、可靠性 。推进 完善各级粮油市场监测网络,推 动 省、市、县多级粮油市场监测网络一体化 , 实现监测网络资源共享 。认真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社会供需平衡调查等基础性工作,不断提高统计调查质量,为 粮食市场调控 提供基础数据。
 ( 三 ) 提高 粮油储备和应急保障 水平
  综合考虑粮食生产与消费、经济、人口、物流等因素,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全省地方储备粮 油品种和 布局 ,充实地方粮油储备 。 加强地方储备粮油管理, 健全地方储备粮油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 确保储备粮油规模落实、数量真实、质量安全 。 督促粮食经营者认真执行最低和最高库存量标准规定 ,推进 完善政府储备与企业库存相结合的粮油储备体系。逐步提高企业承储省级储备粮门槛,将 代储 省级储备粮集并到承储条件好、经营规模大、管理水平高、抗风险能力强的市级粮库和部分县(区)级粮库。完善粮食风险基金制度,满足粮油储备和调控市场的需要。完善系统科学的粮食应急预案体系, 进一步衔接好 各级政府、部门、企业 间的 预案。 完善 协调高效的粮食应急工作组织体系, 进一步 开展贴近实际、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推进地区间、部门间应急工作机制的协调与完善。扶持粮食应急加工、运输、供应保障网点建设 , 推动全省粮食应急网络 建设 一体化。
 ( 四 ) 构建富有主销区特色的粮食流通产业化体系
  制定落实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推进实施 粮食流通现代化、粮油工业新型化、粮食经营产业化、粮食经济园区化 战略。加快推进在粤东、粤西、粤北、珠三角地区建设和完善区域性粮食产业园区,促进粮食运输、加工、供应规模化及产业化发展。以广州增城、韶关、江门、肇庆等优质稻生产基地为依托,发展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群。鼓励粮食企业加大粮油科技投入, 发展粮食精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品牌化战略,创造和扶持区域性名牌粮油产品。 支持 粮食 产业化企业与农民、科研单位 进行 经济联合,签订稳定的购销合同,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发挥产业化企业对 发展 粮食生产和 促进 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制定落实国有粮食企业发展指导意见和鼓励政策,进一步加大国有粮食企业资源整合力度,促进国有粮食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加强粮油仓储设施建设。按照 “ 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 ” 的原则,稳步 推进 全省粮油仓储设施建设。 进一步推进省储备粮东莞直属库建设,将其打造成为“珠江粮食走廊”的龙头库、辐射泛珠三角区域以及联系全国南北粮食物流的重要节点。 加快推进 省储备粮 汕头库、韶关库、珠海库、中山库、顺德库等新建和扩建 工程 ,增加省级储备粮库容。 加快推进省油脂储备配送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增加省级储备食用油罐容。大力推动地方粮库建设,优化地方粮库布局和结构,重点整合“弱、小、偏、轻”粮库,打造市县级骨干示范粮库,提高粮库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程度。加强粮库维修改造,重点对防潮防雨、保温隔热功能进行更新,发展绿色低碳储粮技术,实现科学储粮。鼓励农户科学储粮,重点支持40个产粮大县24万农户建设粮食仓储设施、购置新型储粮装具。完善粮食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对市、县粮油检测中心的升级建设,构建以广东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为核心,广州、深圳、汕头、韶关、湛江等区域性质量监测站为支撑,市县检化验机构和储备粮库检化验室为辅助的粮食质量监测体系。
  加快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完善粮食物流通道和关键节点,推动 “ 四散化 ” 储存运输变革。根据 全 省粮食流 通情况, 结合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的全国六大主要跨省散粮物流通道建设目标,进一步 推进 粮食流入通道建设,完善水 路 、铁 路 、公路散粮运输通道, 促进与粮食产区 对接。着 力 建设一批适应 “ 四散化 ”要求 的粮食物流节点,加强散粮接发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部分散粮中转库,建立沿海和沿江散粮中转运输系统 ,重点发挥省储备粮直属东莞库以及广州港南沙港区 散粮物流中转集散地功能 。增加散粮运输设施,发展内河散粮船舶运输,推动散粮集装箱的公铁联运发展,实现多种联运方式的无缝化连接,构建现代化 粮食 物流体系。在 广州、深圳、汕头、湛江、江门等 粮食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建设集粮食储备、中转、加工、运输、配送为一体的大型物流园区,形成完整的粮食物流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五 ) 发展 粮食产销合作
  加强对粮食产销合作的引导 和 协调,进一步加大与粮食主产区的产销合作力度。 推广远期合约、电子商务等先进交易方式,进一步活跃粮食流通。 研究完善制度保障,从市场交易、诚信体系等方面 增强 约束力,打造诚信、健康、规范的市场环境 。 创新、丰富和完善 粮食产销 合作层次、内容和形式 , 鼓励和引导企业到产区 设立 粮食生产基地 、 发展订单农业,充分发挥技术、资金、人才和市场等优势,积极参与粮油精深加工转化,优化产品结构, 与产区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 形成互利共赢的格局。
 ( 六 ) 提高 粮食流通 监管水平
  健全 地方储备粮监管、粮食库存监管、 粮食 质量监管 、粮食 收购市场监管 以及政策性粮食出库监管等规章 制度 , 规范案件查办程序, 继续完善监督检查证件管理、行政执法公示、执法文书制作及归档、案件举报和处置等制度以及粮食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健全 层级监督、评议考核、执法责任等工作 程序,完善 公平 、 公正、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 工作 机制 。按照 国家粮食局“ 专人分管、专门机构、专业队伍、专项经费 ” 的要求,健全省 、 市、县 粮食 行政执法工作体系 。 加快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和队伍建设 ,逐步 理顺行政执法主体 。 属事业编制的县粮食管理部门, 要 由当地政府授权,取得行政执法主体地位 ; 落实 行政执法工作 专项经费,纳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 。争取统一执法标识,配置专用执法设备。
  采取 例行检查 和 专项检查 相结合的方式 , 加强 粮油库存检查,确保各级储备粮油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存储安全。加强 对 国家粮食收购政策落实情况 、 粮食竞价销售及出库政策执行情况 、 军粮 和 救灾粮等政策性粮食 业务情况 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政策性粮食供应和管理水平。积极开展粮食收购资格定期核查 、 粮食收购市场检查 、 粮食经营台账和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情况 检查等 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督检查,逐步建立粮食经营者诚信体系。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逐步健全覆盖粮食收购、储存、运输环节和政策性粮食购销活动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大涉粮案件查处力度,接受 相 关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对粮食工作的监督 。 建立和完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信息公开制度 , 包括 粮食 行政执法信息交流系统、信息发布和政策宣传系统 等 。
 (七)增强军粮供应保障能力
  落实《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争当军粮供应管理工作排头兵的实施意见》,争当全国军粮供应管理工作的排头兵。完善军供粮源地市级统筹机制,推动粮油储备与军粮供应相结合,稳步推进储备、加工、军粮供应一体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军粮应急保障机制,优化军粮应急加工能力布局,完善军供网点体系,进一步提高军粮应急保障能力。继续加强军粮质量管理和财务监管,建立军供粮源准入制度和军粮筹措成本审核机制。大力推进军供企业改革发展和资源整合,积极拓展服务部队的多种经营,进一步提高综合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 八 ) 推进 粮食 行业 信息化
  整合信息网络平台,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实现国家、省、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间的纵向互联互通,保障政务畅通 。 建立集粮食流通统计、价格监测、仓储管理、粮食应急保障、执法监督、信息服务、电子政务为一体的统一、权威的粮食信息平台。推进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 ,对粮食物流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 分区域构建开放的粮食流通信息平台,让粮食经营者可以随时获取最新的粮油价格、供求等信息。推进专业应用系统建设 ,发展 粮油市场监测网络系统、储备粮管理信息系统、粮食产供需存监测系统、军粮供应管理信息系统等,为政府实施粮食 市场 调控和 管理粮食流通 提供信息化手段。 制定我省粮食行业信息化的建设管理、应用管理、安全保密管理、运行维护管理等相关制度,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 九 ) 加强粮食人才培养
  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粮食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提高全省粮食行业人才队伍素质。 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 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粮食企业党政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和现代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公共管理知识等培训 , 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党性观念和依法治粮能力。 引导 企业 加强 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 建立以公开选聘、竞争上岗为主要形式的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机制 。 加强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 按照劳动 和社会 保障部 以及 国家粮食局联合颁布的 粮食行业特有工种 《国家职业标准》,实行粮食行业 职业 资格证书制度,开展粮油竞价交易员、粮油购销员、粮油质量检验员、粮油保管员、制米工和制油工等 七 个职业(工种)的 技 能培训和鉴定,提升粮食企业职工劳动技能,建立一支 职业 道德 良好 、 专业 技术精湛、工 种 配套齐全的粮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完善培训教育机制,争取继续教育投入支持,建立学习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四 、工作措施
 (一)全面落实粮食工作各级政府负责制
  按照粮食工作各级政府负责制的要求,结合《粮食安全责任书》和《广东省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办法》的规定,进一步 发挥粮食安全责任考核的作用, 促进各级政府切实承担起在落实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粮食储备规模、粮食风险基金规模 以及保持粮食供求平衡和完善粮食应急体系 等方面的责任, 确保辖区粮食安全。
 (二)加大粮食安全保障投入力度
  适应粮食工作的实际需要,争取增加粮食风险基金规模。争取设立专项基金和研究推动出台税收、金融信贷等方面扶持政策,扶持粮食生产、仓储、加工、物流、销售一体化龙头企业发展,支持粮食产销合作。建立对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应急保障网点建设和维护、粮油科技发展、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促进粮食流通产业科学发展。
 (三) 加大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 工作力度
  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各项政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加强联合执法,进一步增强粮食市场监管合力。促进部门信息共享,把全社会粮食流通纳入统一监管范围。加大对扰乱粮食市场秩序行为的打击力度,为粮食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 四 ) 进一步实施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按照省政府批准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2015年)》,认真落实各项建设任务。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支持,加大执行力度,严格按照确定的建设规模、内容和时间实施规划。规范项目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建设规范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制以及工程监理等各项制度,保证工程质量和政府资金安全,确保各项建设任务高效、快捷、高质量完成。
 (五) 进一步做好粮食政策法规宣传和贯彻工作
  结合世界粮食日、粮食科技周、“六五”普法等活动,大力开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广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以及其他粮食政策法规宣传。通过举办现场活动、知识讲座、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运用报纸、网络、电视台、电台等多种载体,广泛开展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粮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共同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
 ( 六 )进一步发挥粮食行业协会作用
  切实加强粮食行业协会建设。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沟通政府与企业的 桥梁作用 和政府参谋助手作用。促进协会加强信息沟通和 交流 ,及时 向政府 有关部门 提供行业 信息, 提出行业 发展 建议, 落实粮食市场调控政策。推动 行业 协会发挥 信息咨询 作用,向粮食生产者、经营者 传递市场信息, 提供 咨询服务, 推广先进的行业质量管理标准,协助开拓粮食市场。加强对粮食行业协会的指导与监督,促进其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开展活动,把多元经济粮食企业组织起来,繁荣粮食市场。
附件:广东省粮食行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