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粮油市场回顾
及后市分析预测
来源:本单位
时间:2021-08-04

  上半年,国际粮油供应偏紧,价格总体上涨且波动幅度较大;国内及省内粮食供应充裕、价格相对稳定,饲料用粮及食用植物油价格涨幅较大。预计下半年国际粮油供需形势有所改善,价格或将高位波动;国内省内粮油供应更趋宽松,粮食价格保持总体稳定,食用植物油价格因成本上涨而相对强势。

  一、上半年粮油市场形势

  (一)国际方面,粮油供应整体偏紧,价格延续2020年下半年以来涨势,但6月期间有所下降。

  上半年,国际粮油价格整体上涨,除大米价格下跌外,其他主要品种价格于5月份涨至近年最高水平,后因美国旱情出现阶段性缓解、变异新冠病毒可能影响经济复苏以及市场忧愁美国货币政策因高通胀收紧等因素而有所回调。6月份,联合国粮农组织谷物、油脂价格指数分别比2020年12月上涨11.6%及20.1%,同比分别上涨33.8%和81.8%,月环比则分别下跌2.6%及12.4%。与年初比,6月末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分别上涨10.7%、28.9%和11%;泰国、越南和巴基斯坦大米价格分别下降15.5%、4%和2.61%。

  主要原因:一是上半年美国、巴西、阿根廷等粮食出口国相继出现干旱天气,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生产。二是石油价格持续上涨,6月末上涨至70美元/桶,推高了粮油生产成本,同时增加了生物燃料用粮油的需求,对油脂及玉米需求影响尤为明显。三是粮食贸易需求旺盛,导致主要粮食出口国库存,特别是玉米等粗粮库存下降。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主要出口国2020/21年度粗粮期末库存仅为其消费量和出口量之和的11%,为近8年最低。四是大米需求单一、库存充足,加之高企的货运成本影响出口,从而价格走低。

  0805.jpeg

  (二)国内方面,粮油供应较为充裕,价格整体上涨,但涨幅明显低于国际市场,稻谷价格有所下降。

  1.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市场流通粮源增加。一是夏粮再获丰收。全国总产量达14582万吨,增产2.1%;其中小麦产量13434万吨,增产2%。同时,市场化收购活跃,没有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二是国家持续投放政策性粮食。上半年共公开拍卖成交3304.6万吨,约为上年同期的2.6倍;同时,国家向部分中央企业定向邀标竞价销售饲用稻谷,增加饲料用粮供应。三是年初国内企业商品库存,特别是东北地区商品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上半年陆续流向市场。

  2.粮油进口大幅增加,但成本整体提高。上半年我国进口粮食848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3.1%;进口食用植物油579万吨,同比增长32.2%。粮食进口中:大豆进口4895万吨,增8.7%;谷物3386万吨,增169%。然而,由于国际粮油价格及物流成本上涨,除稻米、小麦进口均价下降外,其他品种粮油进口成本均有所上涨。

上半年全国粮油进口概况

  单位:万吨


进口量

比上年同期增长

进口均价增长

粮食

8436

43.1%


  谷物(粉)

3386

169%


    小麦

537

60.1%

-2.1%

    大麦

565

131.1%

3.7%

    玉米

1530

318.5%

14.1%

    稻米

255

106.3%

-21.8%

    高粱

479

169.4%

23.8%

  大豆

4895

8.7%

22.8%

食用植物油

579

32.2%

20.8% 

  3.饲料用粮增长较快,品种结构有所调整。据统计部门数据,上半年国内生猪生产继续恢复,二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同比增长29.2%,比年初增长8%,推动饲料用粮需求增长。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测算,上半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1393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1.1%;其中猪饲料产量6246万吨,增长71.4%。由于玉米、豆粕价格处于高位,小麦、高粱、大麦等替代品消费需求增长明显。

  4.粮油价格整体上涨,稻谷价格有所下降。受饲料用粮增长影响,上半年国内玉米价格有所上涨,并对小麦价格有一定带动。6月末,国内早籼稻、晚籼稻、小麦和玉米价格与年初相比分别为下降0.3%、下降2.15%、上涨4.33%和上涨7.93%。大豆油、棕榈油价格随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分别比年初上涨3.56%和17.36%。

   (三)省内方面,来粮数量大幅增加,饲料用粮恢复性增长、价格走高,成品粮需求及价格保持稳定。

  1.港口来粮大幅增加,以进口粮食为主。上半年,我局监测的主要港口来粮约242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6%;其中进口粮食近200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近6成,已主导省内大豆、小麦以及粗粮供应。来粮数量超出我省消费需求,约有480万吨粮食转销外省,比上年同期增加约6成;6月末入统企业商品库存同比增长15.5%。

  2.饲料用粮恢复性增长,但口粮销售相对疲软。随着生猪产能的持续恢复,在去年较低的基数上,我省饲料用粮需求恢复性增长。我局统计的各类企业上半年饲料用粮比上年同期增长约四分之一。然而,5月底发生的新冠肺炎局部疫情对我省粮油市场需求产生一定影响,口粮销售相对疲软。

  3.饲料粮及油脂价格走高,成品粮价格保持稳定。一是成品粮价格稳定,食用油价格因进口成本提高上涨较快。上半年粮食、食用油消费价格指数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1.1%及8.4%。二是饲料用粮需求推动玉米及小麦价格上涨。6月末,我局监测的小麦、玉米进厂价分别比年初上涨4.44%和4.06%。三是早稻收购价格高开,6月末均价2780元/吨,同比上涨5.1%。

  二、下半年粮油市场形势预测

  (一)国际粮油供需形势将有所改善,价格缺乏进一步上涨动力。

  1.世界粮食库存水平有望提高。处于高位的价格刺激粮食作物生产,并抑制消费需求增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7月8日报告,2021/22年度全球谷物产量将达28.17亿吨,同比增加1.7%,创历史新高,大米、粗粮、小麦产量均将实现增产;消费量28.1亿吨,同比增长1.5%,均低于产量;期末库存8.36亿吨,比期初增长2.4%,扭转了连续3年下滑势头。另据美国农业部7月12日报告,2021/22年度世界油料产量、期末库存分别比上年度增长3.8%及3.5%;其中大豆产量、期末库存分别比上年度增长6%及3.3%。

  2.粮油价格上涨乏力。当前,影响国际粮油价格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波动风险提高。一是西半球持续干旱,影响粮食生产,同时将在粮食收获上市前为资本炒作提供素材;二是美国等国物价水平持续走高,但经济复苏力度不足,货币政策调整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三是变异新冠病毒的传播以及各国防控政策的调整可能影响经济复苏,对粮食消费、生产、贸易带来难以预测的影响。然而,当前国际粮油价格已处于近年高位,在未因极端天气大幅减产的情况下,价格难以进一步走高。其中:大米、小麦等口粮品种价格有下行压力,玉米、大豆价格将受主产区天气影响持续波动。

  (二)国内粮食生产形势向好、全年进口将创新高、消费增速放缓,价格有望保持稳定。

  1.粮食消费增长将放缓。一方面,饲料用粮增长已有所放缓。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及生猪存栏量已相当于2017年末的102%及99.4%,加之猪肉价格处于低位,生猪产能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有限。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测算,6月份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已比上月减少2.8%。另一方面,新冠病毒Delta变异毒株在全球传播,国内发生局部地区疫情的风险提高,对国内餐饮消费带来负面影响,抑制粮食消费增长。

  2.粮食供应有充分保障。一是国内粮食生产形势稳中向好。据农业农村部消息,早稻呈增产趋势,秋粮面积增加、长势正常,全年粮食丰收有较好基础。中国粮油信息中心7月份预计,2021年我国玉米产量将比上年增长4.9%。二是全年粮食进口将再创新高,但下半年进口增速将放缓。我国饲料用粮产不足需的格局未有改变,相关品种进口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但国内外玉米、小麦价差已显著收窄,加之国内饲料用粮增长放缓以及玉米增产预期,预计粮食进口增幅将收窄。三是粮食库存充裕。稻谷、小麦多年产大于需,政策性库存仍处于高位;玉米库存由于大量进口也将回升。

  3.粮食价格将保持稳定。一方面,国内粮食供应充足、需求增长放缓,粮食价格价格上涨乏力。另一方面,农资价格上涨推高生产成本,粮食价格下行空间有限。分品种看,稻谷长期产大于需,但政府收储对原粮价格形成支撑,稻强米弱行情将延续;因进口粮食的替代作用,国产小麦、玉米价格短期将偏弱震荡。

  (三)省内粮食产量保持稳定,进口供给将继续主导稻米以外的粮油市场,粮油价格走势各异。

  1.省内粮食产量稳定。2021年春收粮食产量64.6万吨,比上年增长0.6%。受旱情影响,预计早稻播种面积比上年有所减少,但干旱条件下光照充足、虫害较轻,水利条件好的稻田更易获得高产,早稻产量有望稳定在500万吨左右水平。6月底,全省推进粮食生产视频会提出,将争取“以晚补早”,确保全年生产目标完成。预计我省晚稻种植面积将有所增加,全年粮食产量保持稳定。

  2.进口粮油将保持高位。我省是离国内粮食产区较远的主销区,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进口粮食价格优势较为明显。上半年进口粮食大幅增加导致南北港口玉米、小麦价格出现倒挂,北方粮食南下受阻。预计下半年进口粮油将维持高位,继续主导稻米以外的粮油市场,但大豆进口可能因榨油持续亏损、饲用豆粕增长趋缓而有所减少。

  3.粮食价格偏弱运行,食用植物油价格相对强势。受国内外供求形势影响,与上半年相比,下半年省内粮食价格将偏弱运行。分品种看,稻米、麦面供需稳定,价格波动小;玉米及其替代品阶段性供过于求,价格难而上涨;大豆价格将随国际市场价格波动。食用植物油方面,由于国际油料、油脂价格以及物流成本仍处于高位,加之省内大豆压榨持续亏损,预计食用植物油零售价格将继续上涨。




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