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季度粮油市场回顾及后市预测
来源:本单位
时间:2024-05-15

  一季度,粮食价格回落是主基调,国际、国内和省内粮食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全国粮油进口稳中趋降,我省调入粮食小幅下降,粮食储备库存充足,口粮价格稳定,饲料用粮价格下降。展望后市,全球粮食产量和库存形势向好,国内稳粮食生产的政策持续,夏季粮油生产形势良好,粮食进口将更趋理性,粮食价格向平稳区间回归。

  一、一季度粮油市场回顾

  (一)国际市场方面,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保持回落态势,供需平稳。

  全球粮食价格总体回落,主要粮食品种价格普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数据,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连续3个月回落,植物油价格指数在经历2月的回落后,于3月出现反弹。3月末,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玉米、大豆价格分别比年初下降10.8%、6.1%、8.1%。泰国、越南和巴基斯坦大米离岸价分别下降8.8%、下降10.8%和上涨2.2%。主要影响因素: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实施抑制通胀措施,利率维持较高水平,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二是地缘政治冲突扰动因素的影响有所减弱,粮食出口限制措施对粮食价格波动影响的持续性下降,大米价格波动是明显的例证。三是全球粮食产量、消费量、库存量均保持稳定,市场对粮价的炒作难以脱离全球粮食供需基本面。

  (二)国内市场方面,主要原粮和食用植物油品种价格回落,粮食和食用植物油进口增速“一稳一降”,进口均价普降。

  1.粮油批发价(出厂价)总体回落,粮食价格相对平稳,食用油价格下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数据,3月末国内主产区小麦、玉米、中晚籼稻以及大豆油、豆粕等批发价格分别比年初下降5.13%、下降1.51%、上涨1.55%、下降0.98%和下降12.16%。主要影响因素:一是全球粮油价格下降的总趋势向国内粮油市场传导,带动部分玉米、小麦、豆粕等价格回落。二是国际大米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对国内稻谷价格走势有一定支撑作用。三是养殖业持续低迷,小麦饲用替代效用减弱,玉米、豆粕等饲料用粮价格回落。粮油终端消费和成品粮零售价格总体平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粮食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4%,食用油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5.2%。

  2.粮食和食用植物油进口增速“一稳一降”,进口均价普降。一是粮食进口增速平稳,食用植物油进口量下降。一季度,全国进口粮食3842万吨,同比增长5.1%,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各粮食品种进口增速差异较大,粮食进口平稳增长主要受大麦和高粱进口高速增长的拉动。其中大麦进口量是去年的2.6倍,高粱进口量是去年的4.2倍,两者比去年同期多进口约440万吨,但是大豆进口量回落10.8%,大米进口量下降约7成。一季度进口食用植物油181万吨,同比下降19.2%,而去年同期同比增长114%,进口形势出现大逆转。主力品种棕榈油进口量45万吨,同比下降45.3%。三是粮和油进口价格双双回落。一季度粮食进口均价下降18.9%,食用植物油进口均价下降14.9%。各粮油品种进口价格中,除大米进口均价上涨24.8%外,其他各粮油品种进口均价全线下降。

  (三)省内市场方面,省外来粮小幅下降,粮食库存充足,口粮价格平稳,饲料用粮价格下降

  1.粮食进口小幅下降,外省调入则小幅增长。一季度我局监测的主要港口来粮(含外省来粮及进口)同比下降1.4%。其中,进口粮下降约3%,外省调入增长约2.9%。

  2.地方储备和商品粮库存充足,饲料用粮需求有所回落。3月末,全省地方储备粮库存较去年末增长1%,可满足全省常住人口半年以上口粮消费需求;其中大米、面粉等成品粮储备可保障全省常住人口1个月以上口粮供应。企业商品粮库存有所下降,但仍处常年高位。根据省饲料行业协会数据,一季度,全省饲料产量同比下降约4.4%,各品种饲料产量均不同程度下降。

  3.成品粮油价格相对平稳,饲料用粮价格回落幅度较大。一是成品粮价格平稳,食用植物油价格下降。3月末,我局监测的籼米、小麦粉、大豆油、花生油零售价格分别比年初下降0.31%、上涨0.14%、下降2.04%和下降1.88%。粮油价格走势为1、2月回落,3月有所反弹,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发布的粮食和食用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显示,1月分别环比下降0.2%和1.2%,2月分别环比下降0.2%和0.3%,3月分别环比增长1.1%和0.7%。二是主要原粮价格不同程度下降。我局监测数据显示,3月末,小麦、玉米进厂价分别比年初下降2.53%和4.46%。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珠三角地区豆粕出厂价比年初下降12%。进口大豆价格回落,加之养殖业低迷,饲料产量回落,供需两方面因素作用下,玉米、豆粕价格下降幅度较大。

  二、后市预测

  (一)全球粮食产量和库存形势向好,有利于我省利用国际粮源。粮食产量方面,全球粮食产量将创历史纪录,除小麦产量连续4年增产后首次减产外,其他主要粮食品种预计增产,其中玉米和大豆产量增幅较大。联合国粮农组织4月预测,2023/24年度全球谷物产量28.41亿吨,同比增产1.1%,其中小麦、粗粮和大米产量分别为7.88亿吨、15.27亿吨、5.26亿吨,同比分别下降2.3%、增长3.2%、增长0.5%。粗粮品种中玉米增产幅度达5.4%。美国农业部4月预测2023/24年度世界大豆产量3.97亿吨,同比增加4.9%。粮食消费和库存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23/24年度世界谷物消费和期末库存分别为28.28亿吨和8.94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3%和2.3%,库存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库存消费比为31.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远高于安全水平。美国农业部4月预计2023/24年度世界大豆期末库存1.14亿吨,同比增加12.74%。国际粮食供应格局宽松,对我省充分利用国际粮源和保持粮油市场稳定有利。

  (二)稳粮食生产的政策持续,有利于我省立足国产保供。国家从短期和长期层面制定稳定和提升产能政策,进一步夯实我省粮食安全基础。短期层面看,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根基,明确稳面积、增单产的主攻方向。确定全年粮食生产总体目标是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继续扩大油菜面积,着力提高单产,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收购政策方面,今年国家上调早籼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是第5年和第4年上调价格,有关调整有利于保护种粮农民利益,鼓励粮食生产。从长期政策导向看,国务院于今年4月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国内粮食生产的重要政策文件。方案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谷物面积14.5亿亩左右,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420公斤左右。具体到品种,分别是提升水稻、小麦品质和优化结构,提高玉米单产,挖掘大豆种植潜力。具体措施包括农业节水供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等9项支撑性重大工程。 

  (三)夏季粮油生产形势良好,有利于充实市场供应。从全国来看,冬小麦具备丰收基础。据4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消息,今年小麦秋播时,主产区土壤墒情适宜,加之小麦市场价格波动比其他粮食品种小,带动种粮农民积极性,冬小麦播种面积稳中略增。此外,今年冬小麦长势好于上年和常年冬小麦,一二类苗的比例高达91%,比上年同期高1个百分点,比常年高1.9个百分点,为丰收奠定基础。具体到我省,今年局地早稻种植受到灾情一定影响。与常年同期相比,今年前汛期我省降水不均,除西南地区偏少1~2成外,其余大部地区偏多1~3成,开汛相比往年略早。尽管我省粤北部分地区受灾,但我省早稻种植覆盖地域广,预计局部地区灾情对我省早稻产量影响有限。

  (四)受制于粮食价格回落,进口将更趋理性。今年一季度,在各粮食品种价格全面回落的形势下,粮食进口保持低速增长,各品种进口量形势分化,市场对进口粮食的需求更趋理性。一是大米进口延续颓势。国际大米价格高企,1季度进口均价增长,进口大米价格远高于国产大米(3月末价差约为700元/吨),进口量大降约7成,进口大米在国内没有市场优势可言,预计在高价差水平下,大米进口的颓势一时难以逆转,进口以高端高附加值品种为主。二是小麦进口增速放缓。一季度以来,进口小麦和国产小麦价格双双回落,在进口小麦具有价格优势的前提下,一季度进口量保持基本平稳(仅下降1.4%)。结合国产新麦临近上市增加市场供应,以及4月以来国际小麦价格反弹两方面因素,预计小麦进口增速将有所放缓。三是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保持较快增速。一季度玉米及其替代品(高粱和大麦)进口增长近5成,其中玉米进口小幅增长,高粱和大麦进口大幅增长。一季度恰逢国产玉米收购期,市场供应充足,此时高粱、大麦进口量大幅增长,表明市场对高粱、大麦等无配额约束且具备价格优势的粮食品种的青睐。当前,新季国产玉米上市仍需时日,随着国产玉米收购期结束,预计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速。四是大豆进口平稳。近年国内对进口大豆的需求保持平稳,且由于国产替代水平不高,意味着对进口大豆的需求具有一定刚性,进口量受价格波动的影响相对有限,后续需求仍受制于国内养殖业盈利水平。

  (五)粮食市场趋于平稳,价格向平稳区间回归。随着疫情等市场扰动因素褪去,在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平稳但缓慢(引述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4年4月《世界经济展望》)的背景下,粮食供需回归常态,粮食价格向平稳区间回归,用粮企业风险偏好下降,企业库存、粮食生产成本将更趋合理。一是粮食价格更趋平稳。从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粮食价格过山车式的走势来看,当前粮食价格总体表现为超跌。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降息预期增强,4月下旬以来,受压制的国际粮食价格出现触底反弹。这是在未有重大突发事件的前提下,粮食价格向平稳价格区间回归的具体表现。二是受粮食市场剧烈波动的冲击,用粮企业对风险的偏好降低,回归低库存模式。以玉米为例,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爆发期间,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国内用粮企业将库存增加至30—40天。随着“供需”形势的缓和,在经历过山车式的价格波动后,用粮企业普遍降低库存保有量。此外,粮食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也将推动生产端成本松动,地租、农资等成本趋于合理。




附件:

分享到: